许多人知道中国最年轻城市之一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却不知茫崖市还有个石油基地——青海油田敦煌基地。它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距离茫崖市500多公里,青海油田敦煌基地辖区面积642公顷,服务近6万名职工家属,是青海油田核心生活区域。为高质量服务好石油基地各项发展,1995年,经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海西州西部矿区人民法院驻青海油田基地人民法庭在甘肃省敦煌市七里镇正式设立;2015年5月,1059.63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建成投用,成为全省唯一跨省设立的基层法庭。
以调解纷致力创新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海西州西部矿区人民法院驻青海油田基地人民法庭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调解机制挺在前面,通过整合多元解纷力量,构建分层递进的纠纷化解体系,让群众身边的矛盾化解更高效、更便捷。
2021年,青海油田基地人民法庭受理了一起特殊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涉案原、被告均为小学二年级同班同学,在教室追逐玩耍时,原告不慎绊倒,头部磕到桌角,伤情严重。入院治疗后,原告仍无法自主进食,依赖引流管维持,各项治疗费用高达200万余元。由于双方就赔偿问题协商无果,原告法定代理人起诉至法院。面对当时的复杂情况,青海油田基地人民法庭法官蔡坚丝毫没有退缩,加班加点,仔细翻阅厚厚的卷宗。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家属情绪激动,剑拔弩张,调解工作困难重重。但蔡坚心里清楚,简单地一判了之,不仅无法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还会让原告陷入赔偿款难以及时到位、无法继续治疗的困境。
于是,蔡坚一次又一次与双方耐心沟通,从法理讲到情理,从人情讲到亲情。蔡坚的真诚与坚持终于打动了所有人,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原告顺利拿到40万余元的补偿款,这起牵动人心的案件圆满画上句号。
服务大局维护和谐
“夫妻之间,没有过不去的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就过好了。”
“感谢法官苦口婆心的劝解,我们知道错了……”
考虑到青海油田基地人民法庭服务的群体多为油田职工,工作性质特殊,时间难以协调,法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调解案件。这是青海油田基地人民法庭通过“庭所联动”“综治共管”等创新实践的生动展现。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金钥匙。今年以来,青海油田基地人民法庭主动融入辖区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庭所联动”“综治共管”等创新实践,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源头治理,让法治力量在基层生根发芽。据统计,近年来,青海油田基地人民法庭联合镇司法所、特邀调解员共成功化解矛盾纠纷42起。
在办理一起劳务纠纷案件中,青海油田基地人民法庭法官迅速联合辖区司法所、特邀调解员对12起关联性劳务纠纷案件进行联合调解。通过释法明理,各方当事人逐渐放下了心中的芥蒂,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案件得以妥善化解。面对收案量快速增长,法庭不是被动等案件“上门”,而是以“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的思路,因地制宜构建起更广泛的诉源联动解纷机制,凝聚起更强大的源头矛盾化解合力,推动“司法资源+基层治理”有机融合,有效发挥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在依法办案的同时,法庭干警注重延伸司法触角,满足群众司法需求,主动为村干部、人民调解员、附近群众就司法相关问题答疑解惑、按需上门指导,将单一案件办理转向源头预防。
此外,青海油田基地人民法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讲解法律知识,把法律知识送到群众的家门口,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助力法治乡村建设,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立足基层便民利民
辖区内婚姻家庭纠纷、民间借贷纠纷逐渐增多,如何更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呢?法庭以解决纠纷,化解矛盾为己任。针对辖区婚姻家庭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高发型案件类型,青海油田基地人民法庭坚持靶向施策、对症下药,提升特定纠纷化解专业化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审判职能,充分发挥“小法庭”的大作用,为乡村振兴和基层综合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感谢法官帮我们要回了钱,让我们的辛苦不白费。”前不久,张先生和工友拿着锦旗送到了法庭,感谢法官的辛苦付出。
近年来,辖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劳务纠纷案件较多。为及时解决此类矛盾纠纷,青海油田基地人民法庭开展“务工人员维权法庭”品牌创建工作。工作中,对涉及务工人员工资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快立快审快结,及时解决务工人员的烦“薪”事,高效化解涉劳务费案件45件。“务工人员维权法庭”的创建,不仅畅通了维权渠道,更让外出务工人员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和力度。